•  

    全球第一個鍛鍊哈佛教育學院思考力的挑戰賽,目的是為學生培養思考習慣,讓人從挑戰中提升觀察力,建立有根據的思考,走向有意義的創造。
     

  • 挑戰賽最終戰即將開賽,高中生如何將提案落地執行?

    經歷準決賽與 IKEA 的合作經驗後,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的 5 強晉級者們將與 7-ELEVEN 合作,

    針對目前已經有的計畫提出進一步推廣的方案。快報名觀賽!名額有限,額滿為止

  • 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教授|挑戰賽顧問

    除了與時俱進的眼界,獨立思考絕對是你必須具備的能力,才能因應世界的快速改變

    Flossie Chua
    Harvard University, Project Zero Principal Investigator

    Using thinking routines like See-Think-Wonder repeatedly over time develops patterns of thinking that are critical for engaging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contemporary society.

    劉安婷
    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跨域學習的終點應該是真實的生活情境。意思是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成年人公民時,生活中不會分科目,不會幫他設定一個固定題目,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在真實的情境裡面解決問題、能思考,我覺得跨域的意涵很重大

    陳雅慧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總編輯

    當你思考的時候,是最親近自己的時候。因為思考源自於好奇,好奇源自於愛有愛就能勇敢打開五感去捕捉這世界的秘密。

    劉建成
    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創新長

    思考力也是某種肌力,可以勤加鍛鍊,它與智力不同,不比高低,每個人都有適合發展的小肌群,是讓人變得獨一無二的秘密武器!集合在一起,我們才有力量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

    張希慈
    城市浪人創辦人

    這世界只會越來越複雜,而身在其中,思考力能為我們繪製一幅地圖,帶領我們看懂世界的模樣,進而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許芯瑋
    Design For Change (DFC) 台灣執行長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有一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面對挑戰,先透過縝密、批判性的思考來定義問題,之後解方將顯而易見。「思考力」 將會是我們面對未來不同挑戰時,關鍵的核心能力!

    林以涵
    社企流執行長

    透過參與挑戰賽,啟動思考力成為你的超能力,讓明日的永續發展,從今日的創造行動開始。

    羅安宜 Angele Law

    香港 CATALYST Education Lab 策略及項目總監

    你相信「學習是思考的結果」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應該努力去理解並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式。Visible Thinking 絕對是我們人生背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幫助我們一路探索、夢想、發現!

    Angelia Poon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Critical thinking is essential for helping students navigate the socio-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mplexities of today’s world;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their identities as cosmopolitan global citizens tackling the many challenges confronting our planet.

  •  

    為什麼有 STW 挑戰賽?

    回顧人類的歷史,人從觀察-思考中,發想出無數的創造,人類世界的進步和永續,有賴於用心觀察、思考的每一個人,共同參與世界的改變。

     

    我們將這場挑戰賽視為 Game Changer 的搖籃,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能很厲害。

    我們是誰|雙橡教育

    雙橡是一所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的學院。

     

    我們始終相信學習是有用、有趣、有意義的事,它能讓人有能力打造自己想看見的未來。雙橡想看見的未來,是世界上有一群正向、積極的人,投入社會中的不同角落,運用 See Think Wonder 思考力和行動力,創造人類社會的美好,一同打造未來世界的樣貌,活出有意義感的人生。

  • 在這你將...

    • 養成哈佛教育學院說的思考習慣 Thinking Routines

    • 親自和 7-ELEVEN、IKEA 對話,試著為永續議題帶來你的影響力

    • 結識台灣、香港、新加坡的朋友

    • 接受國外 Mentor 一對一的指導

    • 贊助前往台北進行決賽

    • 鍛鍊觀察、思考、創造的能力

    • 發現世界可以成為創作靈感的來源

    • 集結關於如何思考以加強真實世界永續性的經驗

  • 挑戰賽如何進行?

     

    為了讓挑戰者漸進式的養成習慣,挑戰賽從易至難,分成四個關卡。

     

    前兩關(初賽、複賽)在線上進行,以「個人方式」參賽,需要在指定期間完成挑戰,挑戰者可選擇中文賽場或英文賽場,晉級者可前往下一關。挑戰者若只想以中文參賽,能參加初賽、複賽,可選擇不參加準決賽及決賽。過關的參賽者可以晉級至下一個比賽環節,晉級至複賽並沒有人數限制,但只有複賽的各區域(台灣、香港、新加坡)前 15 強挑戰者可以晉級至準決賽。
     

    後兩關(準決賽、決賽)也在線上進行,但可進店觀察,準決賽的觀察場域為 IKEA,決賽的觀察場域為 7-ELEVEN,挑戰者需要觀察、思考指定的「永續議題」,與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的挑戰者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挑戰。如果你不想參加雙語賽制的話,你可以參加初賽和複賽,再選擇不願意晉級至準決賽。

     

    此活動由慈善家全額贊助,全程免費,想了解更多細節,請見「挑戰賽手冊」。 

  • 初賽

    期間2023/2/11 (六) - 2/12 (日)

    需時|1-2 小時

    賽場|線上進行


    參賽者將看見 100 年前的產物,透過圖片比較,看出百年來的進步,進而思考「進步」背後隱含的人類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

     

    參賽人數無上限

    參賽資格|無限制,但僅高中生可晉級

    晉級人數|無上限,需通過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

  • 複賽

    期間2023/3/11 (六) - 3/12 (日)

    需時|1-3 小時
    賽場|線上進行
     

    參賽者將比較美國、歐洲、亞洲等地的同一場景,從影片及照片中,進行比對觀察,評估何地最能實現指定的期待目標,找出國外值得學習之處,評估是否適合帶回本地。

    ___________________

     

    參賽人數無上限

    參賽資格|初賽晉級者

    複賽獎勵|複賽晉級證明

    備註|想鍛鍊思考能力者也能參與此回合,但不具晉級資格

    ___________________ 

  • 準決賽

    期間2023/4/3 (一) - 5/14 (日)

    報告|2023/5/14 (日)
    賽場|線上進行、線上報告

     

    參賽者將進入 IKEA 的情境,向 IKEA 收集可觀察的線索,使用 See Think Wonder 的能力,發想能實現循環經濟、讓每個想出一份力的人都能參與永續的行動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

     

    參賽隊數15 隊

    每隊成員|台灣、香港、新加坡各一人

    參賽資格|複賽晉級者

    準決賽獎勵|挑戰賽 15 強獎狀

    ___________________ 

  • 決賽

    期間2023/5/15 (一) - 6/18 (日)

    報告|2023/6/18 (日)
    賽場|線上進行、台北現場報告

     

    參賽者將深入 7-ELEVEN 的情境,走進店內觀察、與企業對話,從指定的永續行動中,探究核心議題,並與海外 Mentors 進行討論,思考如何帶來改變。香港、新加坡參賽者將飛至台灣,一同於報告日上台。香港、新加坡參賽者的機票、住宿由主辦單位贊助。

    ___________________

     

    參賽隊數5 隊

    每隊成員|台灣、香港、新加坡各一人

    參賽資格|準決賽晉級隊伍

    決賽獎勵|禮品卡(NTD 3,000 – NTD 10,000/人,可以在台灣的 7-ELEVEN, Starbucks, etc. 使用),STW 紀念組和哈佛紀念品, 和挑戰賽 5 強獎狀

    ___________________ 

  • 主辦單位

    哈佛 Project Zero 子計畫主持人 Flossie Chua 指導

    協辦單位

    決賽合作夥伴

    準決賽合作夥伴

    共同推廣單位

    指導機關